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教育部科技司
国际刊号:0427-7104
国内刊号:31-1330/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3204 人次
 
    本刊论文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文导读: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课题时。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所谓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中国生态灾难接连不断,首先是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遭受百年未遇的春旱,然后是甘肃省舟曲、四川省汶川等地遭到强降雨袭击,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垮方、堰塞湖、洪水等灾害。2012年真是地球的末日?200年后正如物理学家霍金预言“地球毁灭”吗?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课题时,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未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发表论文,马克思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理。

  (一)自然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比其他动物强大,就在于能够利用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人和自然同时起作用”。发表论文,马克思恩格斯。正如中国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而进一步提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的,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不得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自然生产力是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恩格斯提出,要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

  (三)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利润驱动下的生产,以对自然的征服为价值追求。在资本家来看,只要生产能为自己带来利润,就可以不顾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是资本家的这种短视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的破坏。马克思强调,要立足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发表论文,马克思恩格斯。”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一)“生态危机”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二)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致使土地退休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第一,水土流失逐年加重。建国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90年代增加到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6%,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万—600万亩,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33.3%。

  第二,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据公布调查报告,我国荒漠化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2、森林生态衰退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乱砍滥伐等活动的干扰或火灾、虫害等自然因素,使原生森林生态遭到破坏,从而使其向退化过程发展。

  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是124.5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土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从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森地质量不高。总之,中国现有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导致其他生态环境恶化。

  3、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中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仅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认为,淡水环境是我国最紧迫、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淡水环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集污染、资源和生态问题于一身,是中国当前环境危机和集中体现。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污水排放量600多亿吨,其中80%未经适当处理排放进自然水体,致使全国的75%的湖泊受到污染。例如太湖每到夏天,生成绿色的水藻,几乎丧失了使用功能。水污染还导致了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高发病率。发表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在2010年,大西南的春季干旱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发表论文,马克思恩格斯。

  4、大气污染严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05年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最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当前,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100万吨,居世界第一,烟尘排放量14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300万吨,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普遍关注。不少人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人口过渡膨胀;二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三是经济增长快;四是生态保护的法制不完善。笔者认为,除此之处,另外有两个根源:一是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二是生态意识的缺乏。传统发展观导致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盲目追求GDP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传统的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扭曲的发展观。生态意识也称环境意识,它的核心是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反省和对生态危机的觉醒。它能够使人正确认识,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不仅能注重生态保护,而且能在社会上宣传营造一种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由于我国缺乏生态意识,片面强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忽视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少人只顾生产,不顾生态,更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导致对资源盲目开发和过度索取等短期行为。以山西省为例,从1948—1998年,山西地下煤炭的采空面积就达2万多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13%,已经塌陷破坏土地100多万亩,而其中的40%是耕地。

  三、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人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然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相统一的平衡。所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表经济,并使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了在社会发展中,不仅要保持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文化、人口等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协调统一,而且还必须注意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它改变了传统的代际观念,反对当代人为了自身的发展需求,透支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思想和行为,要求当代人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后代人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也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环境与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同年,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简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它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三点: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对外开发,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发表论文,马克思恩格斯。

  据测算,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的2/3是以生态环境的透支和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实现的。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绝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按照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把物质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纳入生态系统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资源型经济为生态经济。

  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原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要转变发展观念。放弃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观,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要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3)调整产业结构;最后,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科学技术应有生态化。

  我国应按照地球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调控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生态工艺,开发生态技术,促进产业生态化,以避免由于对地球掠夺式开发利用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的破坏,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俊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当代诉求[J]. 广西社会科学,2009,9(7)。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